【光华领队分享】出境旅游,重在体验
时间:2016-01-05 15:37来源:未知 作者:高雨辰 点击:
次
跟着光华去旅行,世界那么大,总要去看看。
所谓“旅游”,其本意就是:离开自己的居所和日常熟悉的环境的行为。所以旅游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一是观察,二是体验。之所以说“旅游使人见多识广”,也正在于通过观察和体验增长的见识。
尤其是出境旅游,体验更是不可或缺。到了国外(对港澳台而言是境外),除了观光,一定要体验当地的历史、文化、民俗。这里面当然包含目的国(对港澳台而言是目的地地区)饮食的体验。
当地餐可以“不习惯”,但不能不体验。体验后可以“不喜欢”,但不该不选择。毕竟当地餐既是民俗,也体现历史,还是一种文化。
出境旅游时,如果念兹在兹的还是川菜、米饭、泡菜,如果没一顿都离不开涪陵榨菜、贵州老干妈、广西辣椒酱,每到吃饭时就感觉是“吃苦、受罪”,那旅游的乐趣何在、又何必出境旅游?
即便真是对泡面情有独钟,我觉得也应该体验当地产、当地人吃的泡面,而不是从国内带去“康师傅”、“巧面馆”之类。其实泰国的、日本的、韩国的、菲律宾的泡面都有其特色,而且国内很少得见,正好品尝,也是一种体验。
对各国(地区)的餐饮文化,我主张积极去体验,至少要入乡随俗,到任何地方都进当地餐馆、吃当地餐。德国的“猪手餐”、新马的“肉骨茶”、印度的“咖喱饭”、很多伊斯兰国家的“手抓饭”,我都体验过,我认为都属于“可以接受”,但说不上喜欢。但只有体验过,才有资格说不喜欢;正因为体验过,才说得出为什么不喜欢。
在荷兰、法国、瑞士、芬兰、意大利,我都吃过纯粹的当地餐。其实这些“西餐”无论种类还是吃法都很简单,以食不厌精的中国人看来甚至粗糙,即便用料地道考究、餐具上做了种种装点。我还吃过号称“米其林三星厨师”烹制的正宗法餐,说实话,除了甜品好吃,主菜其实不过尔尔。比起这些“西餐,可能我们会更喜欢国内的做法,例如“欧洲房子”的西餐,可能做了改良但是符合中国人口味。
在俄罗斯,我曾有连续两天的三个正餐都吃“俄餐”体验,第一餐觉得“新鲜”,第二餐感到“单调”,第三餐就只能作为“果腹”了。但这样的体验让我有了对比,知道了土豆在俄罗斯民族饮食中的地位,品尝了土豆加入汤里、菜里、饭里和直接煮熟的种种吃法。也正是在对俄餐的体验中,感受到各家餐馆的面包都有特色,有的极其好吃让人欲罢不能,也学会了蘸汁、泡汤、夹菜、抹蜂蜜等等前所未闻的种种吃法。也是在俄罗斯的餐馆里,我们恰遇有新人成婚,他们的朋友不时呼喊“沃德嘎”、“沃德嘎”,新人就起身拥吻。这可是以前只在苏联小说中看到过的民俗啊!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“老外”也起哄呼喊“沃德嘎”、“沃德嘎”,果然新人也满面喜气地起身拥吻。这样的体验何其难得!
在日本,我特意去街头的小餐馆吃拉面。其实此“拉面”非彼“拉面”(中国的拉面是人工和面并且现场拉出的,日本的拉面则不过是机制的波纹面),但我和一群写字楼里出来的、还穿着职业装的男男女女一样,在店门外的自动贩售机上选择品种、投币买单,再进到店里排队端面,有座就坐着吃、没座就站在柜台边吃。虽然日本的与国内的拉面同名不同质、味道更有大差异,但这一经历就是对日本“拉面文化”和日本上班族生活的最好体验。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、回味无穷。
在荷兰,参观阿姆斯特丹北海小渔村时,在一家餐馆吃过烤鳕鱼,那肉的白嫩细腻,实在是美食,让人吮指不忘,而其他还吃了些什么早已不记得了。
在法国,我去过巴黎著名的蒙马特高地,发现当地餐馆的餐饮文化与成都非常相似。不在于吃什么,而在于用餐的习惯:客人特别喜欢坐在室外,只要有可能,总是要老板在街边摆张桌子,即便店堂里还有的是位子。
在瑞士,我体验过看起来非常恐怖、吃起来难以下咽的。那是在日内瓦湖的游船上,菜单和侍者都用法文、德文,只好看着认识的单词点了个什么什么“牛肉”。端上来四四方方、厚厚实实一大块,切开一看,似乎带着血丝的红色,和我们包饺子的肉馅一模一样,感觉是全生的。冒着反胃的风险,还是勉强吃了一点点,体验嘛!
总而言之,旅游就是要体验,旅游也重在体验。
我建议朋友们:如果不是为了面子、为了攀比、为了炫耀而出国(出境)旅游,那就别吃泡面、少选中餐、少带辣椒酱,尽情体验当地餐。即便得到的不是刻骨铭心的美好记忆,甚至感觉难吃到赌咒发誓再也不吃,那也是有意义的真实体验。即便仅仅作为回国后的谈资,这样的体验也是非常有意义的。
跟着光华去旅行,世界那么大,总要去看看。
上一篇:【光华领队分享】海外领队的体会与心得
下一篇:【光华领队分享】职业领队韩国带团心得以及代购体验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