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光华导游分享】15座桥里的15个南京故事 时间:2015-08-19 13:40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 次
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只爱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——沈从文 中国是桥的故乡,自古就有“桥的国度”之称,而且桥在中国文化中饱含了很多浪漫情愫与特殊寓意,南京一座山灵水秀的美丽城市,桥,是架设于山水之间的建筑物,它屹立于大自然之中,成为点缀和美化大自然的一员。 1、天生桥 天生桥位于南京溧水区,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。它横跨胭脂河,据史载,朱元璋定都南京,派李新开凿胭脂河,有一天然巨石横于河中,挡住去路,遂利用热胀冷缩原理, 焚石凿河十五华里,中凿石孔十余丈,以通舟楫,上接石臼湖,下连秦淮河,10 年劳役死者万人, 终于创造出天生桥——胭脂河这样的人间奇迹。桥因势而成,故名"天生"。在胭脂河开凿时,工匠们选择石质坚硬、地势较高的地方作为县城向西的通道。现在此处已成为一大胜景,乘船进入胭脂河,只见两岸怪石高悬,绝壁危岩,一条巨石横跨两岸,十分壮观。
2、逸仙桥 逸仙桥位于南京秦淮区。是当年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先生修建的。1925年3月12日,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,按其所愿,葬于首都南京的紫金山。为此在南京修了迎柩大道,始称中山大道,1933年以鼓楼和新街口为段点分为中山北路,中山路,中山东路。来行使在载着孙中山先生灵柩的车子。由于当时中山东路上的一座石桥十分破旧,国民政府下令,重建此桥,并改名逸仙桥。逸仙是孙中山先生的号。
七桥瓮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红花街道七桥村,是南京现存体量最大的古桥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于明朝正统五年(1440年)建成,比重修的卢沟桥还要早4年,是中国唯一一个用“瓮”而不是“桥”来命名的古桥。 在明代称上坊桥,清代改称七桥瓮,因桥有七孔而得名。七桥瓮建于明初,是明朝拱卫都城南面的门户。太平天国两次破清军于此,辛亥革命光复南京后,江浙联军又在此大败守军。 该桥全长89.60米,宽13米,高25米,桥身酷似弯弓,1956年曾对桥身两侧和瓮壁进行维修,同时修补残损分水兽头;1964年,增建水泥桥栏;1974年铺设沥青桥面;2008年对整座桥梁进行了综合修缮。 现存的七桥瓮依旧保持着明代的原貌,桥墩、桥瓮和兽头等均是原物。桥瓮上方桥耳两侧还有16只精雕的螭首兽头,堪称中国古代拱桥中的杰作。七桥瓮横跨秦淮河上,地处交通要道,且深沉宽阔,十分壮观。 4、文德桥 文德桥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,始建于明万历年间,其后颡经翻建。“文德桥”的“文德”二字取自儒家思想“文章道德天下第一”的意思。历史上文德桥由于特定的位置和结构,正值日晷子午线上,每年家历十一月十五日午夜前后,在该桥东、西侧的秦淮河上,可见水中左右各半边月亮,此即“文德桥上半边月”的出处,清代文学家吴敬梓曾夜游文德桥,见此奇观,咏诗一首:“天涯羁旅客,此夜共婵娟,底事秦淮水,不为人月圆”。唐代大诗人李白酷爱明月。他来文德桥附近酒楼饮酒赋诗,只见皓月当空,突然,他发现月亮掉在水里,醉意朦胧中跳下桥去,留下了李白投水捞月的佳话。
5、武定桥 文德桥向西南不远处,有一座桥叫武定桥,它建于南宋淳熙年间,当时叫嘉瑞浮桥,因其在长乐渡之上,又叫上浮桥,当时长乐渡叫下浮桥,明朝初年,中山王徐达家的后门正对此桥,徐达谥武定,遂改桥名为武宁桥,清道光皇帝叫旻宁,又改为武定桥。此名又与文德桥相呼应,俗称文、武二桥。
6、文源桥 南京夫子庙泮池东面的文源桥,以前叫白鹭桥,再前则叫黄公桥,是为纪念一位“三元及第”、名叫黄观的侍讲学士为建文帝殉难而兴建的。 黄观,字伯澜,安徽贵池人。由于他从秀才到状元(洪武二十四年),经过的六次考试(县考、府考、院考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)均获第一名,时人赞誉他“三元天下有,六首世间无。”后迁礼部右侍郎。在建文朝任侍讲学士,住南京石坝街。他与方孝孺、齐泰等同为建文帝所亲信重用。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下南京时,他反对燕王朱棣大行杀戮,逃往家乡。 朱棣对他的家属进行了令人发指的报复。他派人将黄观的妻子翁氏及女儿抓起来,将翁氏配给象奴。翁氏不甘受辱,乘机携二女及家人奔淮青桥投溪而死。 黄砚闻讯,痛不欲生,在贵池面向金陵而死。后人在其居处建黄公祠,又在此建木桥,名黄公桥。民国二十年重建,解放后更名白鹭桥,因桥可通达白鹭洲(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鹭洲——李白)。1986年再次整修,在桥上发现清同治(1869)年中秋重刻“黄文贞公传”石碑一块,证实此桥确为古黄公桥。1997年有学者建言,桥的北岸为儒学科考文化的重地,桥名应与文德桥呼应,故再更名为文源桥。
7、文正桥 此桥以西20米原有利涉桥,建于清顺治三年(1646年)。康熙二年(1663年)木桥改建石桥,民国时期利涉桥严重破损拆除,桥墩尚存。民国十六年(1927年)在利涉侨东侧建铁路桥。1958年拆除贯穿市区的铁路,此铁路桥改为人行桥,定名文正桥,寓于“夫子庙儒学内涵、科举考试为金陵文化正统、正宗”之意。
8、长干桥 长干桥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,跨外秦淮河,它前临长干里、雨花台,后倚南门、镇淮桥,百雉纡遇,万户栉比。为8孔钢筋混凝土梁式桥。全长98.83米,跨径7.7~17.3米,宽21.96米,其中车行道宽15米,人行道各宽3.2米。 原桥为五代十国时杨吴始建,为南唐御街直达城外长干里必经之道。南宋咸淳五年(1269),户部尚书马光祖重建,更名长安桥,为5孔石拱桥。明初改建,又名聚宝桥。清代多次维修。太平天国时,在天京防卫战中遭破坏。清光绪二(1876)予以修复,桥长43米。1937年抗日战争时炸毁。日伪时期搭木桥维持交通。1946年草修,两年后崩塌,临时架设军用便桥,维持交通。1951年1月由市建设局重建。桥分5孔,全长48.51米,宽21.3米,为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,第一任市长刘伯承题名"长干桥”,立汉白玉碑镶嵌在桥头栏杆左右。后因汛期排洪仍不顺畅,1975年再度扩建。 立桥望水,只见远处帆樯顺着占老、恢弘的城墙移动;桥下秦淮湍流,桥畔春风如絮,柳花似风雪;桥上整日车水马龙,行人络绎,一派春意盎然的升平景象。
9、朱雀桥 朱雀桥为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。其遗址在清代已难寻觅。 如今在南京城南中华门城内的武定桥和镇淮桥间新设朱雀桥,尚不失当年风范。附近乌衣巷有东晋名相王导、谢安的宅院。唐诗人刘禹锡在怀古名篇《乌衣巷》诗中曰:“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。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”这首脍炙人口、千古传咏的名作产生后,乌衣巷和朱雀桥便闻名于世。 清人陈文述的《朱雀桥》诗云:“野草溪花媚晚凉,残基犹说晋咸康;镇注桥北无遗址,何处当年廿四航?”
10、淮清桥 淮清桥是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建康路东段的一座石拱桥。始建于南朝,古名青溪大桥,后因古青溪与秦淮河在此汇流而得名淮清桥。在1954年,桥梁曾整修,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。1992年,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。古桥畔有亭,供人歇息。桥亭有联,集唐代诗人刘禹锡、韦庄的名句:“淮水东边旧时月,金陵渡口去来潮”。意境清雅,为金陵桥联佳作。现桥为清嘉庆年间重建,惜亭未重建,联亦不存。东晋王献之迎桃叶的渡口桃叶渡,即在此桥附近。明末诗人余怀写“青溪”诗,对当年淮青桥面貌有描述。诗云:“樽前绛雪押冰绡,海上仙云堕砌桥,欲问先生归游处,青溪渡口赤栏桥”。解放后,桥面和桥栏都进行了整修,现桥长17米,桥宽14米仍为石拱结构。
11、九龙桥 九龙桥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东水关东侧,为一座横跨秦淮河的南北向无铰五孔石拱桥,长51米,宽12.4米,高5.7米。该桥建于明朝初年,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他的王朝和繁荣明朝的经济,建造了这座桥,朱元璋为"锁"住大明朝的"风水",给此桥起名为"九龙桥",希望借助龙的神奇力量"镇住南京的风水",以永保大明朝的宏伟基业代代的相传。清光绪十年(1884年)曾重修,1937年抗日战争中桥被日军飞机炸毁一段,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按原样恢复。秦淮河在此处分为内外两股支流。2001年整修时在保留桥基的同时重新铺设了青石桥面,并安装了雕石栏杆,现为夫子庙秦淮河风光带的一部分。
12、南京长江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之间,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、公路两用桥梁,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,创造了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许多新纪录,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、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,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之一,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。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东部地区交通的关键节点,上层为公路桥,连通104国道、312国道等跨越长江的公路网;下层为双轨复线铁路桥,连接津浦铁路与沪宁铁路干线,是国家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。大桥由正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,桥下可通过5000吨级海轮。 长江大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、江苏的文化符号,也是中国的著名景点之一,以“天堑飞虹”列为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。1960年以“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”被载入《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》。2014年7月,南京长江大桥入选不可移动文物。
13、南京大胜关大桥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,为世界上设计荷载最大的高速铁路大桥,京沪高铁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,其主跨336米的长度名列世界同类高速铁路桥之首,代表了中国当前桥梁建造的最高水平。 大胜关长江大桥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上游20公里处,是京沪高速铁路和沪汉蓉铁路一越江通道,同时搭载双线地铁,为六线铁路桥。 从外观上看,大桥由3个主桥墩在湍急的江水中撑起巨大的身躯,两架组合钢拱架组成优美的“M”形,与“一”字形桥面一起,把水天一色映衬无遗。 大胜关大桥创造了长江上建桥的多项新纪录,为京沪高速铁路全面开工开了个好头。2011年1月,大桥正式通车。 14、铁心桥 铁心桥原为南郊韩府山东麓一条小河上的石桥,民国初年拆建成为一座水泥桥。1979年挖掘秦淮新河,从此通过,在附近又建成一座跨度75米、、高15米的双曲拱形水泥桥,仍取名铁心桥。 关于铁心桥的来源,民间有两种传说。 一说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、建康府通判杨邦义。1129年金兵入侵建康(今南京)时,建康留守杜充贪生怕死,弃城而逃,后被俘投降。杨邦义当时只是个通判,手中没有兵权,但仍拼死抵抗,终因寡不敌众,力竭被俘。杨邦义被俘后,金兀术亲自出马诱降,杨邦义不从,金兀术大怒:“好大胆,你究竟安的什么心?”“哈哈哈!……你不知道我么?有一颗铁心!”金兀术立刻拔出刀,对杨邦义胸口戳去,当真蹦出一颗铁心!金兀术心想:好骨气!于是下令造一座亭子样的轿子,把杨邦义的铁心放在里面,让将士学学这种骨气。他们抬着铁心从雨花台走到花神庙,途中遇到一条小沟,杨邦义的铁心掉进了水沟。后来人们在这里修了座小石桥为“铁心桥”,为纪念这位可敬的民族英雄。
15、南京眼
“南京眼”是长江上首座观光步行桥,位于南京市建邺区,河西新城青奥轴线中轴,跨越南京夹江,起点位于河西青年文化体育公园内,终点在江心洲青年森林公园内。羽翼般斜拉的钢索振翅向上就像竖琴的琴弦,行人穿行其间犹如琴弦上跳跃的音符,是南京的新地标也是南京的新景点。由于两个圆形的主塔好像人的两只眼睛,格外醒目,最后,80后南京姑娘卢晓艳起的“南京眼”获得的网友支持率最高,达28.85%。该步行桥于2014年六月底竣工,青奥会前正式开通。 上一篇:光华导游盘点中国初秋最美的12个地方~畅想秋天的童话 下一篇:光华导游告诉你这些才是各省该去的地方,再也不要去错了! |
|||||||||||||||||||||
相关文章 | 更多 | ||||||||||||||||||||
|